《襄陽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政策解讀
“十三五”以來,襄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突破千億(yi) 大關(guan)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區域創新創業(ye) 生態持續優(you) 化。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時期,也是全麵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的關(guan) 鍵階段。為(wei) 加快推進襄陽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我市製定了《襄陽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四大發展原則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我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成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成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規劃》指出,湖北省科技強省戰略和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襄陽市作為(wei) 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要勇於(yu) 承擔區域協同發展使命。“十四五”期間,襄陽市要加快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將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動能,引領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支撐湖北“一主引領、兩(liang) 翼驅動、全域協同”建設,輻射漢江流域發展。
《規劃》確定了“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的四大發展原則。
堅持支撐引領。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意識,堅持“四個(ge) 麵向”,不斷夯實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轉化、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鏈基本環節,突出科技創新對主導產(chan) 業(ye) 升級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育成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堅持深化改革。深化科技體(ti) 製和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領域改革創新,不斷優(you) 化創新政策體(ti) 係,探索新型科技創新治理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打造熱帶雨林式科技創新生態,全麵激發全社會(hui) 創新活力。
堅持賦能社會(hui) 。推動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等新技術與(yu) 各領域的交叉融合創新,加快構建多元應用場景,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ye) 態在綠色發展、城市管理、社會(hui) 民生等各方麵的應用示範。
堅持開放協同。發揮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與(yu) 國內(nei) 創新高地的科技協作,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著力構建高效協同、活力開放的創新體(ti) 係。
主要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5年,襄陽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我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五城共建”的支撐帶動作用愈加顯著,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新突破,對“襄十隨神”城市群的引領帶動作用全麵提升。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速超過14%,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到24%,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突破1200家。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建成一批高水平實驗室、交叉創新平台、新型研發機構,省級以上創新平台數量達600家。創新生態日益優(you) 化,省級以上創業(ye) 孵化載體(ti) 總數達12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20億(yi) 元。科技體(ti) 製機製活力順暢,成果轉化、人才流動等體(ti) 製機製進一步突破,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漢江流域區域協同創新格局初步形成。
《規劃》展望,到2035年,襄陽全麵建成省域重要創新中心,成為(wei) 國內(nei) 重要的創新之城,形成以創新為(wei) 主要支撐的經濟體(ti) 係和發展模式,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國內(nei) 國際競爭(zheng) 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七大重點任務 構建漢江流域區域協同創新格局
《規劃》堅持係統謀劃與(yu) 重點突破相結合,以推進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wei) 主線,從(cong) 空間布局、創新體(ti) 係、主體(ti) 培育、技術攻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創新生態、開放創新等七個(ge) 方麵,對“十四五”時期全市科技創新重點任務進行了全麵部署。
優(you) 化空間布局 打造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
按照“區域聚焦、要素聚合、整體(ti) 統籌、協同發展”的原則,構建“一核一帶多極”的創新空間格局。以襄陽高新區為(wei) 創新驅動核心區,打造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與(yu) 科技成果轉化主平台、科技企業(ye) 與(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主陣地、體(ti) 製機製改革與(yu) 協同發展先行區。圍繞主城區(高新區、東(dong) 津新區、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構建科技創新示範帶,連接襄陽(高新)科技城、襄陽(尹集)大學城、襄陽(東(dong) 津)科學城等主要科創節點,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端創新平台,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整合優(you) 化縣(市、區)創新創業(ye) 資源,打造若幹區域創新增長極,構建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體(ti) 係。
強化創新引領 打造全鏈條科技創新體(ti) 係
加快建設湖北隆中實驗室,打造國內(nei) 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前沿新材料創新中心。支持高校院所、行業(ye) 龍頭骨幹企業(ye) 牽頭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開展應用開發研究、產(chan) 業(ye) 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湖北·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健全以技術交易大市場為(wei) 核心的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體(ti) 係,形成科技成果“錢變紙、紙變錢”良性循環。全麵提升漢江科聯網服務功能,高標準建設科技服務產(chan) 業(ye) 園,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ti) 係。到2025年,全市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台600家,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220億(yi) 元。
加強主體(ti) 培育 打造科技型企業(ye) 成長梯隊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ye) “倍增計劃”,大力培育科創“新物種”企業(ye) 、瞪羚企業(ye) 和獨角獸(shou) 企業(ye) ,挖掘和培育一批新技術、新模式、新業(ye) 態高成長科技型企業(ye) ,打造一批技術控製力強、在產(chan) 業(ye) 鏈細分領域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完善“眾(zhong) 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chan) 業(ye) 園”創業(ye) 孵化鏈條,鼓勵龍頭領軍(jun) 企業(ye) 建設專(zhuan) 業(ye) 化眾(zhong) 創空間。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ye) 突破1200家,建成省級以上創業(ye) 孵化載體(ti) 120家。
加快技術攻關(guan) 打造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主引擎
堅持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聚焦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主導產(chan) 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突破一批前沿技術、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一批自主可控和填補國內(nei) 空白的產(chan) 品,支撐主導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促進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雙向融合協同發展。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達到24%。
強化人才培養(yang) 打造漢江流域人才新高地
深入實施隆中人才支持計劃,靶向引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ye) 團隊。加大頂尖人才柔性引進力度,推進國家科技領軍(jun) 人才創新創業(ye) (襄陽)基地建設,吸引院士專(zhuan) 家來襄陽開展技術交流與(yu) 項目合作。完善人才評價(jia) 激勵和流動機製,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到2025年,全市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及團隊550個(ge) 。
營造創新生態 打造創新創業(ye) 創造活力區
實施知識產(chan) 權“倍增計劃”,探索建立以運用為(wei) 導向、以專(zhuan) 利導航為(wei) 手段的高價(jia) 值專(zhuan) 利培育機製。鼓勵金融機構探索實施科保貸、投貸聯動、債(zhai) 貸結合、選擇權貸款等金融服務創新,建立科技型企業(ye) 上市梯級培育機製。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推行科技項目“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jun) 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jue) 策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企業(ye) 家精神,強化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市公眾(zhong) 科學素質。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6%。
深化開放合作 打造創新協同發展示範區
打造“襄十隨神”科創走廊,推動漢江流域城市群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相互協同,深入對接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深化與(yu) 長江中遊、中原、成渝、關(guan) 中平原“四大城市群”科技互動,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國內(nei) 創新高地建設科創飛地。實施國際高端創新資源鏈接行動,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探索與(yu) 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科技合作園和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