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齡友好 有顏有質 生態宜居 ——《襄陽市高品質居住小區規劃設計導則》解讀
3月18日,記者從(cong)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襄陽市高品質居住小區規劃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已正式對外發布,要求居住小區在規劃設計時要堅持以人為(wei) 本,打造設施完善、安全便捷、全齡友好、生態宜居的居住小區。
堅持全齡友好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僅(jin) 表現在氣派的高樓大廈、寬闊的交通幹道,更在於(yu) 以人為(wei) 本的規劃設計與(yu) 精細化的建設。《導則》從(cong) 空間布局、活動空間、交通組織、綠化景觀、建築環境、智慧管理六個(ge) 方向,引導建設設施完善、安全便捷、全齡友好、生態宜居的居住小區。
《導則》提出,居住小區選址應按照完整社區理念,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文化活動站、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5分鍾生活圈配套設施應集中布局、臨(lin) 街設置,形成相對集中的公服核心。配套商業(ye) 用房應集中獨立設置,不宜設置在住宅底部。片區服務設施應集中設置於(yu) 同一道路,建築退讓空間應與(yu) 城市人行道一體(ti) 化設計,形成界麵整體(ti) 連續、開放複合的活力街區。
小區公共活動空間應全齡友好,分類建設兒(er) 童遊樂(le) 場地、體(ti) 育運動場地和全齡友好場地。其中,兒(er) 童遊樂(le) 場地麵積不宜小於(yu) 100平方米;建設用地麵積大於(yu) 3公頃的居住小區應建設不小於(yu) 530平方米的體(ti) 育運動場地,建設用地麵積小於(yu) 3公頃的居住小區應建設不小於(yu) 230平方米的體(ti) 育運動場地;全齡友好場地規模不宜小於(yu) 170平方米。
明確架空層功能設計,滿足全齡化、多元化、場景化的功能需求,禁止非機動車停放及充電。架空層應與(yu) 小區景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鼓勵在小區建設風雨連廊、健身步道等,打造多樣化的小區停駐與(yu) 活動空間;健身步道宜形成環道,滿足居民的活動需求;公共活動空間應合理設置休息座椅。
建設生態宜居小區
《導則》提出,居住小區交通組織要以人為(wei) 本、人車分流,合理規劃設計居住小區的人、車出入口,便捷公交出行,住戶機動車停車位應全部設置地下,非機動車停車位宜設置在小區出入口附近或小區環道外側(ce) 。
保障停車及充電的便利性、安全性。針對電動汽車日益增多的趨勢,居住小區的機動車停車位應100%建設或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非機動停放場地設計應人性化、保障充電安全,宜按不小於(yu) 50%比例設置地麵非機動車停放場地,同步設置車棚和充電設施,禁止“飛線充電”。
綠化景觀是建設高品質小區的重要內(nei) 容。《導則》提出,居住小區應結合地形條件、建築布局等合理設置集中綠地、宅旁綠地、立體(ti) 綠化等,綠化設計應與(yu) 海綿城市設計相結合。其中,新建居住小區集中綠地建設不應低於(yu) 0.5平方米/人,在標準建築日照陰影線範圍之外的集中綠地麵積不應少於(yu) 1/3。
鼓勵合理設置花架、涼亭、景觀牆、雕塑等景觀小品,展示民俗文化,提升小區文化特色。
建築要有顏有質
建築,是一個(ge) 城市的臉麵,也是小區的主體(ti) 。《導則》提出,居住小區的住宅建築應合理搭配建築高度及層次變化,充分銜接相鄰街坊關(guan) 係,形成曲線連貫、層次豐(feng) 富的天際線輪廓。
住宅建築立麵設計應簡潔大方,展現住宅建築個(ge) 性,體(ti) 現城市豐(feng) 富麵貌,避免千篇一律、呆板單調;屋頂應與(yu) 建築主體(ti) 一體(ti) 化設計,宜采用坡頂、平坡結合、退台、收分等形式豐(feng) 富建築的層次感。建築色彩及用材要相互協調,不要雜亂(luan) 無章。
建築色彩應符合“古雅灰紅、清淺秀墨”的城市色彩基調,建築立麵材質應選用石材、鋁板、真石漆等高品質、安全、耐久、節能的材料;鼓勵使用新型建築材料,並考慮保溫隔熱及防火需求,相鄰地塊建築之間材質應相互協調。
新建住宅建築住宅層層高不宜低於(yu) 3米;配套社區服務設施應滿足功能需求,建築層高不宜低於(yu) 3.5米;配套商業(ye) 建築應預設煙道;地下室應合理設置采光井、下沉庭院,地下入戶空間應安全、便捷,滿足無障礙要求。小區主出入口形象設計應體(ti) 現美觀性、標識性,樓棟入口門廳應美觀大方。
鼓勵建設智慧小區,設置智能快遞櫃、智能垃圾收集及分類、智能化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合理設置智能視頻監控設備,加強公共區域安全防範和保障,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條件,為(wei) 業(ye) 主營造良好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