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开云kaiyun官方 > 政策法規 > 正文

萬鋼:推進高水平開放合作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科技力量

時間:2022-03-04 11:57:15

推進高水平開放合作 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科技力量

作者:萬(wan) 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

2021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100周年。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這兩(liang) 大世界奇跡。中國科技從(cong) 最開始的“一窮二白”不斷向世界科技前沿奮力追趕超越,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彰顯了中國製度的優(you) 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中國科技界始終堅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參與(yu) 全球科技治理,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推進高水平開放合作,堅定不移地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科技力量。

一、胸懷天下,將團結合作解決(jue) 人類發展共同難題作為(wei) 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方興(xing) 未艾。在此關(guan) 頭,迫切需要全球科技界的共同行動,共同激活創新合作的新動能。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hui) 上所指出,“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決(jue) 定性因素”。應對事關(guan) 全人類共同命運的挑戰,需要全球科技界加強高水平開放合作,提供係統性、高質量的解決(jue) 方案,有效回應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關(guan) 切。

中國始終堅持胸懷天下,以世界眼光關(guan) 注人類前途命運,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全球產(chan) 業(ye) 變革大趨勢,深度參與(yu) 國際創新合作,在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全球行動中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目前,中國已經與(yu) 1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guan) 係,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製超過200個(ge) ,同90個(ge) 國家和地區定期召開科技合作聯委會(hui) ,簽署115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10大創新對話機製,中國科協及全國學會(hui) 加入372個(ge) 國際科技組織,深度參與(yu)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務實推進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科技創新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中國的大科學基礎設施如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FAST)、上海同步輻射光源(SSRF)等都已經向世界開放,中國空間站也將迎來國際航天員,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未來,中國還將不斷打通國際間科技合作、學術交流、人才引進和共同發展的通道,持續釋放創新潛能,加速聚集創新要素,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動大科學設施開放共享,日益深度參與(yu) 全球科技創新治理,全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團結世界各國合力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wei) 全球科技合作提供廣闊舞台,為(wei) 世界科技創新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堅持人民至上,共築科技抗疫的銅牆鐵壁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放在第一位,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決(jue) 心,肩負大國擔當。中國對疫情給各國人民帶來的苦難感同身受,盡己所能向國際社會(hui) 提供人道主義(yi) 援助,助力全球共同抗疫,以實際行動彰顯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真誠願望和責任擔當。

推動抗疫知識和信息共享。中國快速分離鑒定出病毒毒株並將全基因組序列與(yu) 世界衛生組織共享,同有關(guan) 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麵開展科研交流與(yu) 合作,共享科研數據信息。中國醫療和科研工作者在《科學》《自然》《柳葉刀》等國際知名期刊上分享新冠肺炎臨(lin) 床診療、風險預測、藥物研發、疫苗實驗、方艙建設等研究成果,為(wei) 全球科學家開展相關(guan) 研究提供了基礎。

搭建開放交流平台。中國推動170多家科技期刊參與(yu) 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論文數據庫建設,積極支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台”“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係統”和“新型冠狀病毒科研文獻共享平台”建設,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發布,為(wei) 全球提供下載、瀏覽和檢索服務,並通過國際學會(hui) 和醫療機構開展了數百場各類科技交流和醫療診治視頻會(hui) 議,毫無保留同各國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

深化聯合科研攻關(guan) 。中國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和同有關(guan) 國家合作,建立科研合作機製和聯合資助機製,打造國際合作專(zhuan) 家庫,開展科技交流和遠程會(hui) 診,共享科研數據信息,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

維護多邊合作機製。中國肯定並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抗擊疫情中的領導作用,積極深化多邊合作,並以世界衛生組織為(wei) 紐帶,積極參與(yu) 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的作用,主動與(yu) 多個(ge) 國家、國際組織、國際企業(ye) 展開全方位的科研合作與(yu) 交流,為(wei) 守護人類健康貢獻智慧和力量。

加速新興(xing) 科技應用。中國支持相關(guan) 科研機構和企業(ye) 開展算力共享、分布式計算等國際合作,為(wei) 疫苗和特效藥物研發所需的數據分析、功效匹配、文獻篩選提供有效支撐,並以多種形式向國際社會(hui) 推廣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在精準識別、精準防控、精準治療、康養(yang) 恢複等方麵的應用經驗,為(wei) 其他國家科學製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重要參考。

著眼“後疫情時代”,中國將繼續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為(wei) 行動的準則,通過科技創新,加強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合作,將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和藥物作為(wei) 普惠可及的全球公共產(chan) 品,實現疫苗和藥物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弱勢群體(ti) 中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為(wei) 健全惠及全人類、高效可持續的全球公共衛生體(ti) 係作出更大貢獻。

三、“雙碳”引領,開辟生態文明建設新空間

一直以來,中國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導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於(yu) 2020年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進一步明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在全球範圍內(nei) 獲得越來越多的共識,必將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中國與(yu) 世界各國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綠色複蘇方麵也將保持更加強勁的合作勢頭。

能源科技創新是實現碳中和的關(guan) 鍵領域。中國積極推進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和能源體(ti) 製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能源生產(chan) 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近年來,中國能源領域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超超臨(lin) 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技術世界領先,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躋身世界前列,全超導托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一億(yi) 度燃燒超過100秒創造世界紀錄。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底,累計裝機量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總裝機規模的約1/3,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為(wei)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供了強大支撐。

加速電動化轉型是汽車產(chan) 業(ye) 邁向碳中和的重要路徑。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wei) 全球共識。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超過300萬(wan) 輛,將達到市場滲透率10%,進入以多元化用戶為(wei) 主體(ti) 的市場化快速發展階段。從(cong) 汽車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占比來看,隨著電力的清潔化發展,新能源汽車使用階段碳排放大幅降低,相對而言,其製造階段的碳排放占比將提升;為(wei) 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零部件、材料生產(chan) 製造和回收利用過程的碳排放受到更多的關(guan) 注。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hui) 上,來自15個(ge) 國家的數千家汽車企業(ye) 形成“海南共識”:要通過新能源汽車能源供給低碳化、材料供應低碳化、生產(chan) 過程低碳化、交通出行低碳化,推動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和全產(chan) 業(ye) 鏈的綠色低碳發展。

在我們(men) 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同時,土地荒漠化也已成為(wei) 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中國作為(wei) 全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力量,始終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趨勢得到扭轉,連續10餘(yu) 年保持“雙縮減”,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自2016年開始,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與(yu) 大學、科研院所開展聯合研究,針對4500米以上高原高寒地區植樹和綠化的世界難題,通過長期觀察和深入研究在高原暖濕化背景下的土壤積溫和含水量的變化,科學地選擇和馴化可種植的樹種和植被資源,攻克天寒、土薄、風大、輻射強、溫差大五大技術難題,越冬成活率達到75%。如今,所培育的幼樹種植到城市公園、政府大院、養(yang) 老院和兒(er) 童福利園以及街道兩(liang) 邊,結束了西藏那曲地區“史上無樹”的曆史。

世界各國要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加強科技創新和開放合作,全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堅定不移地為(wei) 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作出積極的努力。

四、促進人心相通,架設“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友誼之橋

科技創新合作是“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徑。中國始終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充分尊重沿線國家發展需求,以全麵發揮科技創新合作對共建“一帶一路”的支撐引領作用為(wei) 主線,以增強戰略互信、促進共同發展為(wei) 導向,突出科技人才在支撐“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關(guan) 鍵核心作用,全麵提升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構建民心相通的橋梁,為(wei) 開創“一帶一路”建設新局麵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四項行動。在科技人文交流方麵,通過國際傑青計劃等渠道支持來自42個(ge) 國家的755名青年科學家來華交流;在科技園區合作方麵,專(zhuan) 門針對國內(nei) 具備國際科技合作能力的園區開展管理建設培訓班,為(wei) 相關(guan) 園區聯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便利條件;在共建聯合實驗室方麵,認定建設三批共5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覆蓋亞(ya) 洲、中東(dong) 歐、非洲等多個(ge) 區域,相關(guan) 科研成果將逐漸產(chan) 出;在技術轉移與(yu) 創新合作方麵,與(yu) 東(dong) 盟、南亞(ya) 、中亞(ya) 、中東(dong) 歐、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共建的六個(ge) 國家級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平台正在加速推進。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指引下,中國堅持全球胸懷和創新自信,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並肩攜手,深化科技教育、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人文合作,積極彌合市場割裂、破除技術壁壘、打通數據孤島,架設文明互學互鑒橋梁,促進科學知識跨國傳(chuan) 播、專(zhuan) 利技術有序轉移、產(chan) 業(ye) 數據有效連接、供應體(ti) 係協同響應、人才要素自由流動,培育創新活躍、開放共享、互利共贏的創新發展生態,打造發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創新共同體(ti) 。

五、推動科技向善,讓科技更有力地服務人類社會(hui) 發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展性、顛覆性特征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hui) 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指出:“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wei) 風險的源頭。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衝(chong) 突、社會(hui) 風險、倫(lun) 理挑戰,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倫(lun) 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要深度參與(yu) 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更大貢獻!”

科技倫(lun) 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jia) 值準則。為(wei) 適應科技倫(lun) 理治理的需要,中國組建了國家科技倫(lun) 理委員會(hui) ,堅持促進創新與(yu) 防範風險相統一、製度規範與(yu) 自我約束相結合,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加強監測預警和前瞻研究,不斷完善製度規範,健全治理機製,強化倫(lun) 理監管,細化相關(guan) 法律法規和倫(lun) 理審查規則,把科技倫(lun) 理要求貫穿到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全過程,覆蓋到科技創新各領域,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確保科技活動風險可控,推動覆蓋全麵、導向正確、規範有序、統籌協調的科技倫(lun) 理治理體(ti) 係建設,努力實現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與(yu) 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中國高度重視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技術發展中的倫(lun) 理、道德、標準、法規研究。人工智能具有科技屬性和社會(hui) 屬性高度融合的特點,針對社會(hui) 關(guan) 切的問題和疑慮,加強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聯合研究,協同推進人工智能倫(lun) 理、道德、標準、法規研究,形成廣泛的社會(hui) 共識。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在國家安全、社會(hui) 安全和金融安全領域的風險防範和管理控製,著力促進行業(ye) 規範、企業(ye) 自律和社會(hui) 監督,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隱私等行為(wei) 的懲戒力度,形成自律、他律和法律的社會(hui) 生態。

中國科技界始終是全球開放合作的倡導者、科技治理的參與(yu) 者、創新發展的貢獻者,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促進科學思想和知識的交流,激發技術創新的活力,攜手全球科技界共同應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挑戰。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深化科技開放合作的決(jue) 心將更加堅定,將繼續倡導無國界、無障礙、無歧視的開放科學精神與(yu) 理念,以包容性創新為(wei) 引領,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強科學知識交流和技術創新合作,以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有效行動,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來源:“學習(xi) 強國”學習(xi) 平台